不要少年老成的豪情抒发,不要冬烘先生的书袋,不要一脸无知的浮面青春,今天的散文能不能在这窄窄的文学过道之外,寻找到又一片蓝蓝的天空呢?我想会有的,的确在读到了徐芳的散文集《都市邂逅》(百花洲文艺出版社)后,我更确信这一点。
假若你对80年代的中国诗还了解的话,不妨去翻翻那时出版的青年诗集,多翻几本一定会遇上这个叫徐芳的名字。徐芳就是这么一个散淡的人,她像一颗石子,沉得很深,与周围的喧闹都没有关系。她从未与什么人发生过争执,她只是喜欢按自己的方式生活。有着这样生活方式和生活信念的人,她的文字是不会追随时潮的。这种人很少,但每个时代都有。读她的散文,而不了解其生活的人,可能会以为她的生活优越,一切如意,但事实是她是用文字在超越这一切凡庸的生活。她没有向学院的庸俗体制妥协,当别人用学术的名义索取名利的同时,她在生活。收入散文集中的《夏天的约会》、《五月,在风中读书》,完全显示了一种自足的个人生活。这才是一种真正的读书人的生活,而不是苦巴巴的书虫。而《阳光下的开阔地带》、《我爱厨房》、《情人节的玫瑰花》展示的都是问题与主义之外的生活空间,没有阴郁的心情,没有故作高深的玄谈,但有充实的生活感受,是一种可以称作有品格的生活的流泻。作品集的第四、第五部分大都是她婚后生活的写真,读来感人。在她的笔下,家庭生活的天地并不狭小。《铺满祝愿的小路》、《听孩子说话》、《风铃》、《喊叫》、《学院味》等,显示了她的视野和面对未来的生活想象。在一般人眼里,今天大学里的知识女性可能还保留着80年代《人到中年》小说中的陆文婷的可怜模样,但读到徐芳上述文字时,缠绕于学院文化人头上的那片阴霾,早被愉快的阳光所驱散了,我非常感慨徐芳在这种阴郁的环境中还能够这样来歌唱。尽管她的文字中没有一点点枯涩的东西,但与那种认同生活,甚至大唱赞歌的东西是完全两码事。她的作品显示了她对自己选择的生活的信心。
徐芳的散文尽管没有许多使命感的东西呈现,但我将她的文字与她的现实工作环境相对照,总感到她是在用歌唱驱散着什么。这样的散文表述,对看多了激愤式的散文,掉书袋的散文和小男人小女人散文的读者来说,肯定会是另有体会的。